2022年2月1日,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上映,抗美援朝戰場上,志愿軍戰士“三炸水門橋”的艱辛過程,隨之躍出塵封的書頁,再度為大眾所關注。
美陸戰隊第1師選擇“撤”
在美軍戰史中,常常故意將長津湖戰役分割為柳潭里、新興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四個戰場。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敘述方法,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美軍諱言其在戰略層面的失算和錯誤,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美軍在戰役開始之初便陷入我志愿軍分割包圍的不利態勢。
從戰后披露的資料來看,1950年11月27日,作為陸戰隊第1師前鋒的第5、第7、第11陸戰團在柳潭里方向遭到志愿軍的圍攻,但由麥克阿瑟一手提拔起來的美第10軍司令愛德華·阿爾蒙德卻依舊樂觀地以為“問題不大”,甚至于當天中午親自飛往美陸軍第7步兵師下屬第31團級戰斗群(即以著名的第31步兵團“北極熊團”為主編組的加強作戰單位)所在的新興里,要求美國陸軍發揮光榮傳統,消滅那些“正在潰退的中國軍隊殘部”。
麥克阿瑟照片。來源/《見證1945——日本戰犯審判》,南京出版社,2005年
正是這種狂妄自大的情緒,令疏于防范的美國陸軍第31團級戰斗群在當日夜遭遇重創。憑借強大的地空火力,第31團級戰斗群一度試圖負隅頑抗、等待來自海軍陸戰隊的救援,而參加過沖繩戰役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奧利弗·普林斯·史密斯卻無法伸出援手。
當時的美陸戰隊第1師的部署,呈現出非常不利的“長蛇陣”形態,除了已然抵達柳潭里的第5、第7、第11陸戰團之外,后續部隊均在由南線的古土里向下碣隅里集結的過程中。此時,如果從正在遭受志愿軍圍攻的柳潭里抽調部隊去支援第31團級戰斗群,勢必將令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變得更不可收拾,因此,史密斯決定先在地處戰場中央且擁有簡易機場的下碣隅里一線穩住陣腳,而對于深陷重圍的第31團級戰斗群,除了呼喊“向我靠攏”之外,并未有太多實際的救援動作。
柳潭里戰斗示意圖。來源/李成志:《血地冰天 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紀實》
11月30日,美國陸軍第31團級戰斗群彈盡糧絕、指揮官麥克萊恩上校中彈被俘(后傷重不治),史密斯趁勢打著增強下碣隅里防御的名義,將仍在包圍圈外、試圖救援友軍的第31步兵團團屬戰車連攬到自己麾下,并向據守柳潭里的海軍陸戰隊下達全線后撤的命令。
據當事人回憶,史密斯曾說:“撤退個鬼!我們不是在撤退,只不過是從不同的方向進攻而已。”(Retreat, hell! We're not retreating, we're just advancing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這段豪言壯語如果真要翻譯一下,史密斯其實說得也不過是“朝不同方向前進”而已,實在沒必要被渲染得那般壯懷激烈。
得知海軍陸戰隊開始后撤的消息,接替麥克萊恩上校指揮第31團級戰斗群的費斯中校大為震驚,連忙下令突圍。然而,不知是受氣候影響還是因為敵我雙方貼得實在太近,總之,在第31團級戰斗群突圍的過程中,負責提供空中掩護的海軍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將大量炸彈傾瀉在美國陸軍的頭上,導致該部在指揮官費斯中校被據說是志愿軍的手榴彈炸傷之后,徹底潰散。
值得一提的是,美軍戰史有一條記錄:新興里戰斗后,第31團級戰斗群仍有數百人逃到下碣隅里,其中385人被編成一個臨時營跟隨海軍陸戰隊第1師繼續作戰。為了替美軍遮羞,有好事者據此認為該部突圍成功,并未被志愿軍全殲。
然而,在損失了大量重型武器和全部輜重的情況下,有少數散兵游勇逃出志愿軍的包圍圈,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新興里戰斗中第31團級戰斗群成建制被消滅的事實。而電影《長津湖》的故事也基本講述到這里。
來源/電影《長津湖》片段
撤退路上的美陸戰隊第1師
此時的戰場態勢是,12月1日,柳潭里方向的第5、第7、第11陸戰團剛剛啟程南撤便遭到了志愿軍的圍追堵截。與此同時,被史密斯視為防御支撐點的下碣隅里外圍高地,也已然成為中美兩軍爭奪的焦點。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此時美陸戰隊第1師的主力仍在柳潭里,下碣隅里地區僅有陸戰1團第3營等一些支援單位,形勢對我志愿軍極為有利。
但是,經歷過太平洋戰爭洗禮的美陸戰隊第1師絕非弱旅,面對志愿軍第20軍第58師的猛攻,陸戰隊第1師駐守當地的部隊幾乎調集了全部人員參與戰斗,連第1陸戰團第3營營長里奇中校都帶著營部的50多名勤務、行政人員沖向了最為危險的H連防區。
楊根思。來源/節目《檔案》截圖
此時,防御下碣隅里東側的陸戰1團第3營G連在志愿軍的連續猛攻下幾乎傷亡殆盡,但這支美軍部隊也在戰至僅不足一個班兵力的情況下仍未潰散,并等來了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突擊隊的援兵。
然而,西方殖民者在東方海岸線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嗫嘀沃12月4日,柳潭里方向的陸戰隊第1師主力終于抵達下碣隅里。但此時筋疲力盡的守軍才發現,這些所謂的援軍比他們的情況更為糟糕。
在志愿軍的頑強阻擊之下,柳潭里至下碣隅里短短21公里的距離,陸戰隊第1師的3個主力團爬了足足79個小時,而除了1140人的戰斗傷亡外,更有1194人被凍傷。特別是擔任斷后任務的美第5陸戰團第3營從出發時的437人銳減至194人。
眼見于此,驕傲的美國人徹底失去了再戰的信心,美第10軍司令阿爾蒙德飛抵下碣隅里,親自與史密斯會商了撤退事宜。最終決定在通過空中運輸的方式向下碣隅里增兵597人(約相當于一個加強營),并分批將超過4312名傷員和物資通過運輸機后送之后,徹底破壞下碣隅里機場,陸戰隊第1師沿公路經古土里向興南方向撤退。
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同樣數十公里的直線距離,裝備有數千臺車輛的美陸戰隊第1師在平時甚至不需要1個小時便能疾馳而過。但在我志愿軍第26軍第77師的阻擊之下,這條路美陸戰隊第1師同樣走了38個小時。由于沿途諸多制高點都在反復爭奪中被美軍的地空火力炸成一片火海,是以,美國人將這條公路稱之為“火地獄溪谷”。
在付出巨大傷亡后,美陸戰隊第1師終于抵達了古土里。但此時我志愿軍第9兵團各部也追趕而至。如果長時間在古土里逗留,那么陸戰隊第1師所面臨的環境可能較下碣隅里更糟,畢竟,在下碣隅里至少還有野戰機場可以依托。
一秒都不愿意在古土里多待的美陸戰隊第1師,此刻被一座橋梁攔住了去路。
早早被志愿者關照的“水門橋”
其實,水門橋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橋。作為長津湖水庫的一部分,四條引水管道于此以極陡的坡度伸向下山入河。在引水管道的涵洞之上,則是寬度達8.8米的公路橋梁以及安裝有水利設施的相關房屋。有趣的是,當時這座位于距離古土里3.5英里(約5.6公里)的黃草嶺高地附近涵洞橋在戰前似乎還沒有名字,直到戰后,志愿軍才依照其外形,將其稱為“水門橋”。
水門橋。來源/節目《檔案》截圖
受命攻擊古土里的我志愿軍第20軍第60師很早便注意到“水門橋”的重要意義。在第20軍的《陣中日記》曾多次提及“破路破橋”的命令。如11月30日,時任軍長兼政委的張翼翔便指示:南邊黃草嶺高地最好占領對阻擊有利;要徹底破壞路橋,保證坦克過不來;把敵人孤立起來,能攻則攻,不行則孤立。
正是有了這一命令,負責該方向的志愿軍第180團才對水門橋展開了第一次爆破作業。
來源/電影《長津湖·水門橋》預告片片段
然而,水門橋這樣兼做水利設施的涵洞橋十分堅固。第180團組織的小股偵察部隊雖成功摸到水門橋的橋面上、并成功炸毀路面,但從美軍史料來看,駐守古土里的陸軍工兵營很快通過架設木橋的方式,修復了水門橋。
單從文字來看,這一炸一修算是相安無事。然而,同樣在第20軍的《陣中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第20軍副政委譚右銘曾在12月1日指示:黃草嶺以南真興里北之破路任務作為首要任務,破壞后派部控制給修路敵人殺傷,并派少數(部隊)接觸敵人。
也就是說,第180團的炸橋部隊在第一次炸毀“水門橋”路邊后,仍在附近伏擊了美軍修路部隊,并可能與對方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火力接觸;蛟S,這一過程中,雙方或許沒有產生大量的傷亡,但其過程必定殘酷異常。最終,憑借火力和兵力優勢,美軍擊退了志愿軍的伏擊部隊,控制水門橋周邊區域,最終完成橋面修復。
來源/電影《長津湖·水門橋》預告片截圖
得知第一次炸橋失利后,第20軍參謀長俞炳輝向軍長兼政委的張翼翔建議:“黃草嶺以南公路由都(曼令)副團長負責切實破壞。”按照我軍的慣例,以副團級干部負責的相關戰斗任務,出動的兵力必然不會少于1個營,顯然第20軍對于切斷水門橋一線的公路交通顯現出志在必得的決心,也投入了更多的兵力。
在中、美雙方的戰史中,都提到了水門橋在12月4日再度被炸,但同樣沒有記錄戰斗細節?梢韵胂,已然吃過一次虧的美國人不可能疏于對這座關鍵性橋梁的駐守和防御。第20軍在整個古土里外圍,已然與美軍全線交火,炸橋行動自然不會再停留于隱蔽潛入的小規模滲透階段,在雙方擺明車馬的大規模交火中,水門橋再次被炸斷。由于受損面積較大,美國陸軍工兵營不得不首次使用被稱為“M2 treadway bridge”的預制浮橋構件。
12月4日,炸橋行動再度失敗的消息,令志愿軍方面頗為重視。鑒于美陸戰隊第1師已然展現出自下碣隅里南撤的跡象,第20軍一方面全力于古土里南北構筑阻擊陣地,一方面全力籌備第三次對水門橋的爆破工作,而電影《水門橋》的劇情應該是反映了這“三炸水門橋”的過程。
來源/電影《長津湖·水門橋》預告片截圖
飽和式阻擊VS飽和式修復
紀錄片《血色軍魂——長津湖戰役紀實》曾這樣描述志愿軍第三次爆破水門橋的過程,1950年12月6日夜,志愿軍第27軍第80師第240團3營7連連長姜慶云帶領由一個步兵排和一個機槍排組成的突擊隊,頂著美軍的炮火,以炸藥包炸毀了水門橋的一處橋墩,進而癱瘓了這座關鍵性橋梁。
但這一說法引來了諸多非議,其中最常見的質疑,便是在長津湖戰役中,第27軍80師所領受的任務是進攻長津湖東側的新興里,圍殲美軍第31團級戰斗群。12月5日,戰役第一階段結束,第27軍便原地休整,直到8日起開始奉命南下追擊。按照這個時間表,隸屬于第27軍的7連似乎不太可能出現在水門橋的戰場上。
這樣質疑固然有道理,但我軍歷史從來強調協同作戰,第27軍雖然主力處于休整狀態,卻也可能選派小股精銳部隊支援兄弟部隊。更何況,隨著12月6日美陸戰隊第1師自下碣隅里全線南下,炸毀水門橋的緊迫性更趨嚴峻,志愿軍各部可能竭盡所能地對其展開“飽和式突襲”。最終,無論是哪支部隊第三次炸毀了水門橋,這次行動都可謂完美。堅固的水門橋橋面、橋基均被徹底炸毀,留下了一道29英尺(約8.84米)的缺口。
這樣的損毀在當時的志愿軍看來已然無法能被快速修復了,但在水門橋第三次被炸的次日,美軍工程兵專家便乘坐觀察機在斷橋處來回盤旋策劃方案,當天上午更在地面引導下由C-119運輸機在古土里空投8組預制浮橋構件,其中,第6組空投到了志愿軍陣地,第7組落地損壞,最終僅有6組預制浮橋構件被成功回收,大大超過修復水門橋的4組預制浮橋構件的要求。
C-119運輸機在古土里空投了8組預制浮橋構件。來源/節目《檔案》截圖
利用水門橋被炸斷的有利時機,12月8日,第9兵團向各軍發出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力爭撲滅南竄與援敵一部或大部。”于是,在由古土里到黃草嶺、由黃草嶺到咸興海港的風雪路上,展開了一場悲壯的追擊。有鑒于此,第20軍軍長兼政委的張翼翔在得知美軍仍有可能修復水門橋的情況下,要求第180團進一步炸毀門峴、堡后莊洞橋。
然而,12月9日,美陸戰隊第1師千余人以坦克為先導,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最先向180團扼守的黃草嶺陣地猛攻,同時,美7師也在堡后莊提議攻擊,南北夾擊峴門及1081高地。當天下午,在志愿軍第180團團長趙鴻濟犧牲后,美陸戰1團1營A連最終攻占俯瞰水門橋的1081高地,最大限度地解除了志愿軍對水門橋修復工作的火力襲擾,修復工作最終于當晚6點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軍20軍對于美軍修復公路、橋梁并沒有像文學作品里描述得那樣感到吃驚,畢竟在差不多10天的戰斗中,志愿軍無數次破擊,美軍工兵無數次修復。志愿軍已經認識到美軍的作業能力,所以在《20軍咸鏡南道戰役初步總結》中,美軍修復公路、橋梁根本沒被列為陸戰1師逃跑的原因,只有一句話的批評“副團長指揮破路不徹底”。當然,拼了命逃走的美軍,早已無力改變抗美援朝的戰局。志愿軍明知敵人擁有完備、先進的武器與后勤,仍在奮力戰斗的精神則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
來源/電影《長津湖水門橋》主題曲MV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