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是用一整塊木頭經過鋸、刨、磨、鉆、鑿、摳、拋光、上蠟等十多道復雜工序制作而成,整個物件共有42個眼和六個面,最終才制作成變化無窮的魯班凳”。12月22日,在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高冊社區仇高冊村工匠董夫成家里,我們見到了2600年前魯班的“瞎掰”手藝。
據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高冊社區仇高冊村工匠董夫成介紹,這是戰國時期魯班發明的“魯班凳”,又叫“魯班枕”,綽號“瞎掰”。目前,在中國,干這樣的手藝人,已經越來越少見了。魯班凳能自由打開和閉合,各部分又不會完全分離,形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內外結合、相互配合、完美無瑕的奇特家具,真正彰顯出老祖宗的智慧。
工匠董夫成,今年54歲,從事著祖輩傳下來的木匠手藝為生。隨著新時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古老手工制作被人為拋棄。為了不讓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失傳,進一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董夫成便開始制作了“魯班凳”,慢慢地成了當地“瞎掰”手藝的“能人。”大家不要瞧不起他手持一塊小葉紫檀木頭,通過嫻熟手藝再用上幾樣簡單的木工工具,在木頭上畫上線,用鋸、鉆、鑿、摳等手藝加工,轉眼間就能打造出千變萬化的“魯班凳”。古老手工的制作掌握者已是寥寥,為提高收藏價值,董夫成一般采取小葉紫檀、紅木、紅花梨、緬花等高檔木質制作。目前,生產的1至17代魯班凳、魯班鎖、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等手工藝品,通過快手粉絲、微信好友的傳播,深受北京、深圳、青島、濟南、沈陽等大中型城市消費者歡迎。(高軍 攝影)